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第一书记”陈华 任职一年余 上马三项目

    信息发布者:吴桂祥
    2017-03-30 09:26:24    来源:兴化日报   转载

    连日来,沙沟镇正实施沙(沙沟)兴(兴龙村)农路升级工程的4座桥梁建设招标。至此,沙兴农路提档升级工程正式启动。

    该农路升级工程长4.15公里,全部改建黑色路面。与此同时,兴龙村还实施环村公路工程、高效种养示范等工程。村民们禁不住夸赞说,这些都缘于村里来了第一书记。

    第一书记名叫陈华,2015年8月,从省人社厅下派到兴龙村任职。

    提前启动升级工程

    建设首条黑色通村公路

    3月初,市交通部门与盐都区交通部门达成升级兴龙村通村公路改造协议。协议约定,兴龙村(含盐都振兴村)公路改造工程由兴化负责建设,其中振兴村境内路段的公路建设用地、树木砍伐补偿、青苗赔偿、违建拆除以及相关矛盾协调由盐都区全权负责。

    “这个协议真不容易,不仅为兴龙村农路升级节省了20多万元的补偿费用,而且推动了升级工程的提前实施。”沙沟镇党委书记房兴杰说,该农路提档升级原来拟定明年实施,现在提前启动,主要缘于兴龙村第一书记陈华的大量工作,顺利突破了振兴村工作的“瓶颈”。

    振兴村属盐都区大纵湖镇,居于兴龙村的两个管区之间。10年前,兴龙村建设通村公路,振兴村不仅一毛不拔,还让兴龙村补偿了筑路占地的面积,以及挖废地、砍伐树木等费用。道路升级、拓宽,工程量、投资额远远高于上次筑路,考虑到要做振兴村的配合工作及贴补不少费用,我市将该农路升级计划定在明年实施。

    3月15日,记者经过这条农路来到兴龙村。这条农路是村民对外唯一通道,全长7公里,其中,东西走向近2.9公里属乡道,南北走向的4.15公里属村道,路面宽3.5米。记者看到,整个路段的水泥路面已经破损,不少地方像破裂的冰块。

    “村民外出、大型农机下田,都走这条路,必须尽快修。”2015年8月,陈华来到村里任职,就动起了改造这条路的念头。

    今年春节后上班,陈华目睹路面破损越来越严重,决定申请提前实施。后经了解得知,这条已纳入2018年农路升级计划的道路,难以适时改造的瓶颈是村里要负责补偿振兴村的费用,村里一时拿不出这笔钱。

    “哪有这样的道理,不用他们花钱修路,还要补偿。”陈华决定破解这一瓶颈。他凭着自己是盐城人、曾在盐城市纪检部门任职的人脉,找到大纵湖镇、盐都区交通部门商谈,最终得到对方的支持。

    兴化交通部门经实地踏勘,决定改造成黑色路面,预算投资1000多万元。目前,该公路工程进入图纸设计环节,待图纸设计完成,即启动工程建设。该农路升级改造完成,将是我市首个沥青通村公路。

    分期实施

    建成环村硬化公路

    “庄南圩区的2000多亩田得以流转,全仗着这条连接田间机耕道的南环路。”兴龙村支书王建兴说,这片农田至去年秋收后已被4位种田大户流转兴办家庭农场,租金是每亩每年1000元,而流转前每亩流转金只有两三百元,还流转不掉。租金低主要是没有路,机械下田靠船运,机械作业不及时且费用很高。

    2015年9月,为解决村南圩区田难种,陈华从连通东西两片农田的交通大桥得到启发,决定在桥西边和东边修一条混凝土大道。经专业部门规划,该村在填平村庄南边的一条废河沟上建成这条大道。大道长860米、宽6米,耗资80多万元,大多是陈华向省市及兴化人社部门争取而来的。陈华将该段路称为环村路“一期工程”。一期工程与通村公路贯通,并与村庄北部一条大道相连,形成南西北三面环形。在大型农机可以开到田头后,陈华又通过规划,在田间建设了机耕土路大道。

    三面循环,只差东边一面,村庄外环就形成。陈华从村庄建设整体着想,又启动村庄东头大道建设。陈华将该大道称为“二期工程”。经过上争,去年10月,一座长50多米、宽7米的交通桥顺利建成。

    在村庄东头,记者看到土方工程正在从河里崛起,黑压压的土块已趋道路形状。该路需土方1.9万多方,预计修成道路需40多万元。“二期工程的建设资金,我们还是考虑寻求外援。”陈华说。

    王建兴说,环村路虽然耗费120多万元,但却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买卖。其一,2000多亩农田每年每亩增加租金130万元左右。其二,南环路两侧可放数十栋楼基,可改善村民住房条件。

    示范高效种养

    深耕农田生产效益

    “引种的紫金久红比奶油草莓多收500公斤没话说,现在不少人出6元钱一棵要我的苗呢。”在庄北部的一片草莓大棚地里,草莓种植户王久文向陈华说着新品种“紫金久红”草莓的事。

    “紫金久红”是省农科院通过中试拟推广的草莓品种。该品种果型漂亮、口感好、抗病力强、产量高。去年9月,陈华向王久文提供了这一信息,并通过自己的关系帮他联系种苗200株,每株6元。王久高在一栋不足一亩的大棚里试种。结果出现奇迹:与其它棚里的奶油草莓相比,每次采摘量都高出二三十公斤。“到草莓收市,2500公斤少不了,理论产量是亩产3000公斤,我还没达到那个水平呢。秋后,我将用自繁的苗种种植10个大棚。”王久文说。

    王久文是村里的退职总账会计,4年前,在外经商致富后回村立志发展设施高效农业生产。几经失利,终于摸索出一套草莓栽培经验。近两年,亩均大棚草莓纯收入逾1.3万元,此外,亩支付务工人员报酬6000多元。

    陈华还培植“稻虾共生”的典型。去年春,在外能人王周华意欲回村发展。陈华带他到盱眙、湖北等地考察循环农业,最终王周华选择水稻龙虾共生模式。王周华流转100亩农田,建起“稻虾共生”示范田。为保证试验顺利,陈华邀请上海海洋大学管博士团队三次到田实地指导,使王周华获得养殖成功,亩纯收益3500元。其中,种植的优良品种9108水稻,亩产量200多公斤,产大米120公斤,每公斤14元供不应求。稻米收益相当于常规大田水稻收益。

    “培植典型的目的就是示范种植,增加种田户效益。”陈华说,村里有4000多亩农田,虽然大半被大户流转种植,但种粮产出较低。

    目前,在两名示范户的示范下,村里已有3户种植大棚草莓、2户选择“稻虾共生”,同时示范带动周边数十户农民从事大棚草莓和“稻虾共生”生产。

    本报记者 顾日升 通讯员 姜洪义

    陈华(左)在了解王久文的大棚草莓收益情况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